用數位遇見其他的美好
林強用Laptop保存類比的溫煦
文/Elisa Lin (from Project FINE)
(刊載於intelligent times Oct.07)
從歌手轉換身分到電子音樂創作者,林強也在這數位演進的過程中,因為工具的轉換與便利,改變了演出的形式。從早期黑膠與在工作室埋首與電腦奮鬥,到現在帶著他的筆記型電腦到南投、巴黎、與瑞士表演,今年年底還將帶著他的新電腦前往新加坡的濱海藝術中心,與其他世界各國的藝術家交流、創作,數位是一種媒介與載具,讓他能遇見其他的創作者,也讓他將腦中劃過的想法與感觸,一一儲存、一一收藏。
黑膠 CD Laptop
近年來,林強從創作歌手轉入電子音樂的領域繼續耕耘發光,許多喜愛他的樂迷也轉入許多舞場與派對中,繼續支持他的創作。以往常看著他帶著DJ的黑膠隨身托運箱,動輒五到八公斤重量的黑膠唱片,隨著他到各處征戰。在戶外表演時,像在海邊表演會擔心風砂的刮損與沾覆;在下雨的時候,又會擔心唱片受潮,所以要格外的悉心呵護這些"生財工具"。當然有些時候,因為現場器材的關係,就用CDJ系統的器材,使用CD來播放;但受限於CD的頻率,許多DJ也覺得放CD不過癮,但CD算是比LP來的輕,也容易保存。
這兩三年來 ,林強開始隨著世界的潮流,開始使用筆記型電腦表演;在家中可以先用幾個基本的編曲軟體,不論是早期的Reason 到他後來使用歐陸的Ableton Live 5系列創作,之後不斷地隨著軟體升級。使用Live 5以上版本所搭配的實體MIDI 控制器,可以如一般熟悉的錄音室界面一樣,靠手動來作精確的微調。「這樣就不用一直拿著滑鼠,對著電腦螢幕調半天,常常調到了又跑掉。」林強打趣地說到。不過使用這樣的軟體,的確能輕易地來調整樂段的音高、節奏、播放速度、播放順序等,能讓腦中飛馳的旋律節奏,更快速地轉換在現實世界中呈現。
現在他只要帶著他的筆記型電腦與一台 能接USB的效果器,就可以做出許多層次,也許重量與帶著黑膠唱片相差無幾,卻能在另一種現場即興的創作邏輯下,帶出不同的情緒與層次。也因為數位這個媒介,讓他遇見了其他不同領域的數位藝術創作者。
數位 mix 類比
今年年初,他帶著他的筆記型電腦與其他一同表演的幾位dj,到南
投的山林間表演;兩位他早期在成立流體音樂工作室的老班底----DJ Fish與
DJ Stingray都是從黑膠時代,與林強並肩前進的創作者。他們今年首次的聯手表演,就是一排筆記型電腦放在DJ台上,搭配效果器與合成器;從以往由
黑膠中別人的音樂來作現場的"再創作",到現在用自己的準備好的素材,現場創作。這兩者之間,看似不同,但他們能憑藉著以往放歌的經驗,更悠游於現場的氣氛中。同樣是面對群眾,在不同的場域中,牽引著觀眾的情緒起伏;同樣是面對群眾,用不同的方式,以聲線來描述自己想表達意志。但不同的是,數位時代的工具可以讓他們更隨心所欲;或是搭配黑膠DJ器材,一起混搭表演,數位與類比不是載體格式的絕對斷裂,而是能將操控範圍與素材加深加廣的相輔相成。
遇見其他的美好
20世紀末葉,歐陸的舞場文化,因為視覺藝術的崛起,從單純的DJ與燈光走向DJ/VJ的數位視聽覺混搭世代。台灣近年來也刮起了VJ(visual jockey)熱,林強也因為這股旋風開始與視覺藝術創作者的合作。
「從侯導的電影配樂、到現在賈樟柯導演的配樂,我一直跟法國很有緣份…」甫自法國與瑞士表演回來的他,拿出這次歐洲巡迴的戰利品。這趟九月份的歐陸演出,主要是因為法國舉辦名為電影派對(Ciné party spéciale)的侯孝賢導演專題,邀請編劇朱天文小姐做女性創作者的分享交流;而主辦單位亦邀請侯孝賢導演
的御用配樂師林強,做現場的影音表演。林強也因為數部電影作品在歐陸知名度大大提高,之前才在法國大廠MK2旗下發行了他的電子音樂創作專輯,在法國也有不錯的銷售成績。而這幾年也因為對岸導演賈樟柯的所掀起的中國第六代電影熱潮,讓大家聽見了另一種的林強,對於不同創作氛圍與環境的反芻與再現。
林強帶著他的視覺團隊前往演出,之後轉往瑞士日內瓦表演名為<光種音子>的數位藝術裝置表演。林強搭配數位藝術創作者柯智豪的視覺創作、胡至欣的繪畫圖象,與VJ柏光的現場視覺混編,讓全場的參與者,彷彿遨遊在數位花園中。而<光種音子>的"進階版"將移往台中的國立美術館參與即將開幕的<亞洲藝術雙年展>。
這個作品主要以林強的音樂為現場聲響襯底,觀眾可以在場外的電腦中輸入一句對世界祝福的話語,現場投影出來的一棵巨樹上,就會長出一片葉子,葉子的形狀是以輸入的 text作為操控的參數。林強的音樂也透過無限網路,從遠端即可即時操控改變;也就是說透過Wi-Fi的功能與現場的基地台,表演者可以在世界各地做現場連線表演,你可以在一個獨立的空間中看到完整的呈現,但不一定看得到表演者,讓作品回歸到完整的呈現,免去觀眾"看戲"的習慣。
「大家還是很習慣一定要看DJ在台上表演,緊盯著DJ的一舉一動,DJ就像是藝人一樣被注視著,但其實現在用筆記型電腦表演,沒有以前這麼"忙",這麼多動作讓人觀看。」他講到了現場音樂演出改變形態後的一個重要現象,創作者能藉由數位化拓展了原本現場演出的限制,但觀眾卻沒有因為這樣的改變而轉換觀賞的方式,仍舊以"看秀"的心態在面對創作者。所以這次<光種音子>也算是讓"創作者"與"表演者"之間的區隔,藉助無限網路的科技,讓作品回到被關注的原點,同樣是現場表演,但是讓"現場作者"回歸到作者的形式與座標上。
孤獨地 一同前進著
與林強差不多時間出道的幾位前輩,極少投入數位音樂創作的領域,就像是十年前他所掀起的台語流行熱潮,現在的他在這塊對台灣還算陌生與新鮮的領域,還是獨自前進耕耘。這幾年持續視覺創作者合作演出,也讓他體會了現場數位視覺領域也是只有幾位鳳毛麟角。舞場的VJ與真正的視覺藝術創作是有一定程度的差別的,不是只有光影的跳動與刺激,就能稱作自己為"視覺創作者"。畢竟"創作"還是需要具備原創性,但當你把不論是視覺或是聽覺當作"藝術創作",它就必須要有概念與態度,還有想要傳達的意識與觀點;這也是新生代VJ能在舞場演出,但是未必能在國外的視覺交流中,撐的住場面的原因。雖然在美術館與舞場是兩種不同表演的場域,但林強不斷地提醒「創作者的自覺」,國外在DJ/VJ的領域已經是美學與技術面兩者並進,本土的創作者往往能夠寫程式玩變因的不一定能夠有足夠的美學去豐潤作品、有美學基礎與藝術背景的創作者往往在技術面不夠紮實;正因為如此,所以總是處於欠東風的狀態。
但這是需要時間的,需要教育與文化一同進化;即將於十一月參與<城市行動藝術節>的演出,林強持續地用數位這個媒介與跨領域藝術創作者合作激盪。年底他也將前往於2002年落成的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駐村,與來自世界各地的藝術工作者交流,並於明年二月在這個由七個混響室所自然混音而成、有世界最複雜的聲學裝置之稱的音樂廳中演出。
許多創作者如林強一樣,在某個領域的前緣,孤獨地前進,但也因為數位,這樣介質與交會點,讓他們遇見了其他美好的事物與創作。用數位裝載每個時空下的創意與思維,這個世代的文化多了數位這個載具,被承載、記錄、流傳。
延伸閱讀:
瑞士e mixtur電音團隊 http://www.e-mixtur.com
法國cine party http://www.cineparty.com
國美館亞洲藝術雙年展 http://www.tmoa.gov.tw
新加坡濱海藝術中心 http://www.esplanade.com
2007年10月8日 星期一
用數位遇見其他的美好
訂閱:
文章 (Atom)